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思想文化和各种制度兴起和完善的一个重要阶段,是我国思想和传统哲学真正的崛起阶段。这一时期,诸子百家相互较高下,催生出了灿烂无比的春秋战国文化。而春秋战国时期,不仅仅有道家、儒家等治国安邦的思想学派,还有很多有才之士,着手于实际,参与国家建设,尝试突破当时的桎梏,进而引发社会巨大的变革。
最重要的就是,华夏的很多思想和学问都是服务于现实,譬如大量的学派都是以兜售治国理念为第一要务,皆是为了给乱世谋求一个出路,为华夏谋取一个灿烂的明天。这其中,在当时影响力最大的自然就是改革家们。
从春秋到战国,几大强国都前后进行了重要的改革,列国都有一个重要的发展的重要阶段,特别是战国七雄,互相之间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军备竞赛,接下来,我们就看看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重要的几次改革,以及他们各自造成的巨大影响力。
1、管仲改革
整个春秋时代,虽然各诸侯国之间存在着很多兼并的情况,但是基本上都是君子相争。但是春秋时期,华夏面对的外夷的压力却是相当大的。在西周后期到春秋初期,华夏面临着赤狄和南蛮的双重压力,另外还有白狄和戎族对华夏疆域施压,西周亡于犬戎,赤狄已经大规模南下,侵入河北,攻邢灭卫,饮马黄河。而南方还没有服王化的南蛮也随之北上,侵占河南大面积土地。
此时,齐国一代雄主齐桓公即位,重用管仲主持国政,管仲面对齐国文弱的情形,施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政治方面,管仲特别强调建立一套严格考核、任命和提拔各级官吏的办法。在选人方面,提出了以政绩为先的新标准,选贤任能,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世卿世禄制,扩大了人才来源。
管仲对齐国最重要的改革,乃是军事改革和经济改革,将全国分为二十一乡,工商之乡六,士乡十五。工商之乡不出兵员,十五个士乡出兵员,五乡为一帅,有一万一千人。全国就有了四万五千兵马,中军由王军统帅,两边分别由两个上卿各率五乡为左右军,是为三军。这样将全国都动员起来,随时做好了战前准备。
管仲始终将富国富民作为第一要任,管仲实行粮食的准平制,间接承认了农民自由买卖粮食的权利及自由私田的合法性,保障了私田农的生产利润。同时根据土地的好坏来征税,重新铸造货币,采用新的经济政策,合理开发渔盐市场。调节社会上的贫富差距,礼义教化与厉行法治是相辅相成,德治和法治并举,数年间,齐国大治,经济发达,军势强盛。
管仲改革之后,齐国崛起,随后以德服人,号召天下诸侯尊王攘夷,中原诸侯在齐国的带领下,北征赤狄,替邢卫复国,征伐北戎。然后与宋国等中原诸侯会盟,压服了南方的楚国。另外藏富于民,均田分力,战略合赢,至今为止,都是很先进的政治策略。
2、李悝变法
李悝变法,乃是战国初期,魏国崛起阶段最重要的一次社会性变革。李悝改革中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和个体小农经济制,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帝国时代取缔奴隶制度而正式确立的标志。也是我国开始走向由封建诸侯制度转变为君主集中的封建帝国时代的一个重要开端。
李悝变法第一件事,就是改革官吏制度,取消贵族世袭制度,根据能力来选拔官吏,在全国范围内选贤任能,譬如重用能臣西门豹治邺,打压横行于民间的巫术,将魏国的边陲重镇建设成为河北的中心城市。
然后就是改革井田制,采取“尽地力之教”的政策,鼓励老百姓垦荒,废除原本井田制制度下的土地界限,允许土地私下买卖,解放奴隶,发展社会生产力,根据土地肥沃程度制定税收标准,帮助魏国在数年间便开始富有起来。
另外,李悝对法治和军事制度都进行了重要改革,制定完备的魏国法经,依法治国,强化政府职能,为中央集权铺平了道路。在军事制度上,魏国手下打破了我国传统的耕战制度,任用吴起打造了一支横行天下的魏武卒,在军人职业化道路上迈出了深远的一步,极大的提升了军队战斗力。
李悝改革影响极为深远,不仅仅打造了称霸天下近百年的战国初期霸主魏国,更是对华夏有着深远的影响,推翻了由贵族实际统治国家的局面,瓦解了生产力低下的井田制,改革了军制,施行了法治,加强了中央集权,为我国正式崛起为一个强大的军事文化帝国奠定了基础。
3、吴起变法
楚国,自从在春秋后期,被晋国三驾马车的战略拖垮,后来还被东南弱小的吴国灭亡之后艰难复国,以至于庞大无比的楚国在整个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因为政治腐败,国内士气低迷,所以基本就没有任何存在感。
直到楚悼王即位之后,为了重振楚国雄威,才决定进行改革。正巧,这一时期,魏国大将吴起,因为在政权斗争中被丞相公叔痤用计谋进谗言,遭受到了魏武侯的猜忌,不得已出奔魏国。正巧赶上了求贤若渴的楚悼王,两人一拍即合,吴起就成为了楚国的令尹。在楚国推动了军事和政治上的重要改革。
吴起变法基本上是对李悝变法的照猫画虎,在楚国推行法治,并且改革选官制度,重视人才的选聘。然后对楚国军队进行了重要的革新,加强军事训练,提高军队战斗力,收减百官和封君子孙的俸禄,以保证军队得到给养,加强训练。
吴起的改革,确实帮助楚国在短期内走向了富国强兵之路,而且在之后抵抗魏国侵略中有过击败无敌于天下的魏武卒的案例。但是吴起并没有时间和机会对楚国根深蒂固的贵族制度进行深度清理,吴起变法触动了贵族的利益,所以在楚悼王去世后,吴起被贵族联合射杀于宫廷之中。
4、邹忌改革
战国中期,齐国在田桓公时期,广招贤才,打造稷下学宫,开始慢慢发展起来,渐渐成为天下继霸主魏国之后的二号强国,比楚国和秦国都略强一些。等到了齐国一代明君齐威王即位之后,为了谋求取代魏国成为天下霸主,于是决议学习魏国,进行军事和政治上的重要改革。
邹忌变法和商鞅变法几乎在相同时期,但是因为齐国本身富有,再加上人才众多底子好,所以比秦国崛起要快很多。邹忌在齐国推行法家制度,以比较严酷的刑罚来实现令行禁止,用烹刑诛杀了没有政绩、只知贿赂收买朝廷官员求得赞誉的阿大夫以及接受贿赂的官吏。
同时劝诫君王纳谏,广招贤才,放下门户出身之见,重视个人才能,正是因为重用相貌丑陋的淳于髡、平民出身的邹忌、残疾人孙膑等超级人才,帮助了齐国在十数年间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超越了魏国,并在马陵之战和桂陵之战中两次大败魏国,取代了魏国成为天下霸主。
虽然邹忌改革催生出了战国中期的天下第一强国齐国。但是因为邹忌改革并不彻底,并没有让底层百姓移风易俗,更没有让底层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只是因为齐威王明君在朝,所以法治被强行推开,等到后世君主威望下来之后,改革就面临着重重困难,最终不了了之。
5、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是战国历史上名声最为响亮的一次重要的变法事件,即使放在整部华夏历史上,其知名度也是数一数二的,甚至比后世的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更加著名,主要是商鞅变法催生出了一个强大的秦国,而秦国的影响力太巨大了,其奠定了我国大一统的基础,同时用软文化将华夏紧紧地捆绑在一起。而秦朝的巨大影响又追溯到崛起阶段的商鞅变法,也正因为此,商鞅变法成了家喻户晓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
商鞅变法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李悝变法,只是更为强调法治,而将百姓作为国家用以压榨的生产和战争工具,没有李悝变法时那么有恩惠于民。商鞅变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颁布垦草令,发展农业生产,鼓励开垦,重农抑商,重塑社会价值观,压制贵族势力,施行税收制度,而且改变以前大家族聚居的政策,转而施行小家小户政策,增加税收来源。
商鞅第一次变法,主要在于夯实秦国的根基,而商鞅第二次变法,则主要是助力于秦国崛起。首先是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政策。然后在全国实行县制,选用能臣为县令,以县丞为辅助,以县尉统领一县兵马,国家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也是加强了国家的行政权力。统一国家的度量衡,重新登记人口造册,移风易俗,迁都咸阳,加强与中原的交流,然后训练新军,逐步取代旧时代的耕战制度。
商鞅变法,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秦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一套强势的法家制度,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国家行政的职能,乃是秦国发展的百年大计,为秦国最终能够脱颖而出一统天下奠定了物质和理论基础。
6、申不害变法
战国中期,地处中原腹地的韩国,在经过上百年战争后,吞并了郑国,国土面积几乎增长了近一半,进而跻身战国七雄之列。但是即使如此,韩国仍然不算天下强国,为了变法图强,韩昭侯为了建设一个强大的韩国,于是效法当年魏国用法家李悝变法而图强,也重用了法家代表人物之一的申不害。
公元前351年,韩昭侯任用申不害为相,在韩国实行变法。申不害变法主要重术治,强调君主的统治之“术”,即任用、监督、考核臣下的方法。所谓的术,其实就是一种权术,说到底就是增加君王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
申不害在韩国变法十几年,国家太平,兵力强盛,韩国也具有争霸天下的实力,其建立官吏的任免考课制度,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但是韩国的变法治标不治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皇帝的能力。
但是在韩国崛起阶段,魏国却对韩国有了想法,庞涓的魏武卒攻打韩国东部,韩国五战皆败,不得已求救齐国。然而齐国在救援途中,却按兵不动,坐等韩国被魏国消耗殆尽,然后再出兵攻打魏国。韩国一二十年的积累,就这么消耗一空,申不害的变法也就此化为一空。
7、胡服骑射
相比于中原列国的变法,主要是改革政治体制和农业生产结构,偏居北方的赵国,则是主要以军事改革为主,赵国从三个方向与北方游牧民族接壤,特别是西北方向的娄烦,常年与赵国相互交战。
赵武灵王时期,赵国一举灭掉了娄烦,挑选娄烦骑兵中的精锐打造了一支比较强悍的军队。因为这支军队的战斗力远胜于相同数量的赵军,所以赵武灵王决定,施行军事改革,也就是效仿北方游牧民族,推行穿“胡服”、教练“骑射”的国策。
赵国因此迅速发展起来,军队战斗力也迅速提高,一跃而超过魏国,成为战国末期三晋的领袖。赵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破林胡,收代地,鲸吞河套地区,一举灭掉了中山国。
胡服骑射的影响力很深远,最突出的一点体现在,此举推动了我国从步战走向骑战的重要发展,同时影响了中原服饰的改革。不过胡服骑射算不上重要的文治改革,只是拔高了赵国的军事实力,却没有帮助赵国的综合实力实现质的飞跃,这也是赵国在后期大型会战中,往往后继乏力的重要因素。
8、乐毅改革
战国七雄中,存在感最低的,或许就是偏居幽燕之地的燕国,这块苦寒之地,没有给燕国提供建设强大国家的根本保障。燕昭王即位之后,深感燕国周围强敌环伺,于是重用乐毅进行改革。
首先,乐毅效仿列国改革,对官吏奉行严格的考察制度,另一方面,加强选用有才能的人出任重要职务,以打破贵族之间垄断官吏市场的局面。然后就是强化法治,加大力度推广法律,加强对百姓的法制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解放奴隶,增强了国家生产力和政府的财政收入。训练新军,着重进行战法和纪律训练,加强燕军的战斗力。
乐毅改革效果比较明显,在短时间内,帮助燕国在军事和经济上实现了自强。最突出的表现,在与五国伐齐之战中,乐毅的燕军为联军的核心力量,连下齐国七十余城,仅余即墨和莒两城,几乎就灭掉了当时的天下第一强国。
乐毅改革的局限性也很多,主要在于,燕国本身就国小民贫,不具备成为大国的潜质,乐毅改革只是在天时地利人和外加其他列国的帮扶下,强行拔高了燕国的真实实力,并没有让燕国收获真正的质变,特别是支持乐毅改革的燕昭王去世之后,燕国改革瞬间就回到了起点,如昙花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