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华录》以宋为背景,在剧里,想要在东京立足的赵盼儿三姐妹,选择了创业开茶坊,卖果子和茶水,生意竟然还不错,赚了许多钱。
放在现在,要说创业开店可没几个人会想到卖茶,所以说,宋代的茶销路就那么好吗?答案是:还真是这么回事。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一般认为“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在宋代,茶完成了升华。
宋人有着丰富的生活方式,那时候,尤其是文人士大夫之间,在人情交往和日常生活中,总弥漫着一股从容雅致,所谓“风雅处处是平常”,他们总会在寻常俗事里寻求清雅自然的意趣。
饮茶,便是宋人在日常中提炼出的高雅情趣,是他们精致生活的写照。
点茶
宋人四般闲事之一便是点茶,那时上至皇族权贵、文人雅士,下至士民百姓、贩夫走卒,无一不好饮茶,风气前所未有地普及,因而宋人对饮茶仪式的考究,也简直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所谓点茶,是指一种沏茶方法,它是两宋饮茶的主流方法,就是把茶饼磨成粉末,加水调和,再用茶匙或茶筅打出丰富的茶沫,如此便可饮用。
点茶只是饮茶方法的一种而已,宋代还盛行煎茶、泡茶、分茶、斗茶等方式,当然这些不都是宋代独创,比如煎茶就是唐代流行的吃茶法。
当年苏轼收到黄庭坚赠送的双井茶后,就写了一首诗——“江夏无双种奇茗,汝阴六一誇新书。磨成不敢付僮仆,自看雪汤生玑珠。”
苏轼用煎茶法安排了老黄送来的双井茶,还形容茶汤沸腾时的水珠是“雪汤生玑珠”——这形容也是美极了。
当然,在宋代茶艺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还是点茶法,既可以一人自点自品,也可以三五成群去斗茶,如果能在茶汤之上写诗作画,就是达到了更高级的分茶技能了。
分茶产生于五代,原为“汤戏”或“茶百戏”,入宋后被称为“分茶”,是以点茶为基础的,有点像今天的咖啡拉花。
另外盛行的斗茶则是一种有比赛、游戏性质的方式,众人各自泡茶,相互品评,主要通过“斗色斗浮”来分高下优劣,非常受名流雅士的欢迎。
无人不爱茶
王安石说:“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宋徽宗更盛赞饮茶是“盛世之清尚”,茶在宋代可真是占尽了风头。
宋一代的皇帝个个嗜茶,甚至到了宋徽宗这里,他还亲自写了《大观茶论》,其分析、论述之精辟,令人叹为观止。
因为皇帝带头饮茶,所以宫中有了掌茶机构,喝茶有了等第,赐茶有了名目,宫廷茶道可谓豪华气派。
不止皇帝,文人士大夫的安利和影响也至关重要,范仲淹、王安石、陆游、苏轼、黄庭坚等都对茶艺深有研究。
陆游到福建的时候,简直来到了茶的海洋,品到了各种名茶,诗文那是一篇接着一篇:“绿地毫瓯雪花乳,不妨也道入闽来”“手碾新芽破睡昏,小饼龙团供玉食”“雪霏庾岭红丝磑,乳泛闽溪绿地材”——太会写了!
那时的文人们写关于茶的诗词,画家则创作茶画,这些都进一步推动了饮茶风俗,让茶艺在民间也大行其道。
毕竟在此之前,茶文化还属于文化人的文化,和市民阶级其实关系并不那么密切,入宋以后,这种情况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东京汴梁和临安的大街小巷,茶肆茗坊数量极大增多,市民饮茶大盛,茶逐渐深入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饮食、娱乐、会友,大家每天出门见面不是问你吃了吗,而是问你喝茶了吗,要不要斗上一斗。
茶具
茶事至极,也带动器具的发展,品茗是件雅事,自然也要用上好的器具来增添雅趣。
与茶相关的器物很多,如《论茶器》中盘点有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九目,当然,最终的视觉效果要放在茶盏中的茶水之上。
茶盏的选用,首要考虑的是茶汤效果的呈现,以点茶来说,最高级的是茶汤纯白的效果,因为人家皇帝宋徽宗都说了,“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真”,所以白茶为第一等茶,白色茶汤为最高级。
在所有茶具中,茶盏是最耀眼的存在,蔡襄在《茶录》中说:“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
既然要凸显白,自然是“盏色贵青黑”,宋代的茶具以黑釉茶盏为代表,而黑釉茶盏是在福建建窑烧制,因而又叫建盏。
建盏的釉料配方独特,在焙烧中,火候和窑温的不同变化,会带来各种奇特的花纹,此即为“窑变”。这不是人工能控制的,因此能烧出的精品非常珍贵。
窑变的几率并不高,但仍可烧出兔毫条纹、鹧鸪斑点、珍珠油滴斑、窑变天目等名品。其中兔毫条纹中又有金毫、银毫、柿红、乌金等颜色之别,而油滴、曜变天目中的晕斑更是变化万千,灿若星海。
想必很多人都知道“曜变天目盏”,存世仅三件半,完整的三件都在日本。它被日本奉为国宝、神品,茶盏中闪耀着各种色彩,犹如夏夜星河,梦幻璀璨,日本人将其喻为“碗中宇宙”。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宋代的茶事,那就是雅俗共存。茶,各阶层无不嗜也,它既有口腹之欲的烟火气,又有阳春白雪般的高雅性,是宋代生活美学的展示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