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05年,八王之乱以司马越的胜利宣告结束,同时司马越起用琅琊王司马睿,命留守下邳,看管后方。司马睿受命后,拜重臣王导为司马,委以重任。两年后,司马睿和王导渡江到建邺。随着永嘉之乱的爆发,晋王朝的政治中心,逐渐向南迁移。
政权东迁
公元316年,刘曜围攻长安,晋愍帝司马邺出城投降,西晋宣告灭亡。第二年,司马睿自立为晋王,但没有称帝,建立东晋。公元318年4月,晋愍帝死于汉国的讣告传到江东,司马睿才登基称帝,史称晋元帝。东晋主要占据在长江中下游以及淮河、珠江流域地区。
司马睿即位后,在皇族中声望不够,势单力薄,得不到南北士族的支持,皇位不稳。但他重用了王导。王导四处游说,让南方士族支持司马睿,北方南迁的士族也决定拥护司马睿,东晋政权才得以稳定,维持了偏安一隅的局面。司马睿十分感激王导,拜任他为宰相,执掌朝政。时人称当时的东晋是“王与马,共天下”。
司马睿完全信任王导,称他为“仲父”,把他比作自己的“萧何”。王导也经常劝谏司马睿克己勤俭,优待南方士民,与人为善。琅琊王家也达到了权势的高峰,除了王导担任丞相外,王敦控制着长江中游的军队,兵强马壮;四分之三的官员都是王家的子弟或者与王家相关的人。大权旁落也逐渐引起司马睿的不满,司马睿开始任用刘隗、戴渊等人为心腹,试图压制王氏家族。
王氏掌权
公元322年,野心勃勃的王敦以清君侧,诛杀刘隗为借口,在武昌起兵,攻打建康。王导了为保全王氏家族利益,暗地里帮助王敦。王敦攻入建康,杀诛戴渊等人,刘隗投奔了石勒。晋元帝司马睿在这场政治斗争中一败涂地,司马睿无奈地对王敦说:你如果想当皇帝,我把皇位让给你,我还当我的琅琊王去。
司马睿近似哀求的话,并没有抚平王敦的野心。不久,王敦自己给自己加官进爵,自封为丞相,加封武昌郡公,食邑万户。司马睿这个皇帝徒具虚名,朝中任何事情都由王敦做主。王敦看到太子司马绍有勇有谋,担心以后无法控制,想用废掉太子,后来因为百官誓死不从而作罢。王敦回师武昌,远程遥控东晋朝政。司马睿和他的朝廷几乎成了摆设。
司马睿自知无法动摇王氏的权势,自己名为天子,号令却连宫门都传不出去,渐渐忧愤成病,卧床不起。公元323年1月,晋元帝司马睿忧愤病逝。终年47岁,在位6年。留下遗诏,让太子司马绍继位。
流水君王
皇太子司马绍登基,史称晋明帝。册立庾文君为皇后。晋明帝司马绍致力于和王敦的政治斗争,王敦虽然人在武昌遥控朝廷,但私下里积蓄力量,图谋篡位,并让晋明帝下旨,征召自己入朝,晋明帝一边积极准备建康城的防护,一边下旨让王敦到建康来,伺机诛杀王敦。王敦的军队在建康城外,被晋明帝率军击败,王敦的叛乱最终被平定。自此也消除了王敦的琅琊王氏宗族,占据各州,凌弱皇室的失衡局势。
然而,仅仅过了三年,晋明帝司马绍突然病逝,享年28岁,晋明帝驾崩,由太子司马衍继位,史称晋成帝。司马衍即位时,年仅5岁,由于司马衍年幼,由皇太后庾文君临朝听政。司徒王导和中书令庾亮共同辅佐朝政。
公元342年六月,晋成帝突然感到身体不适,自知时日无多,立即下诏让他的弟弟琅琊王司马岳继承帝位。两天后,晋成帝驾崩,年仅22岁。
晋成帝之所以将皇位传给弟弟司马岳,那是因为晋成帝的两个儿子,司马丕和司马奕尚在襁褓之中,而外戚集团在朝中执政已久,加上外敌环伺,晋成帝决定让年纪稍长的弟弟,司马岳继承皇位。
司马岳即位,史称晋康帝,封晋成帝的两个儿子分别为琅琊王和东海王。晋康帝在朝中势单力薄,没有根基,委托庾冰、何充处理政务。晋康帝在位仅仅两年,就在宫中驾崩,年仅23岁,晋康帝的长子,太子司马聃继位。
年仅两岁的司马聃荣登大宝,史称晋穆帝。司马聃年幼,所以由褚太后执掌朝政,何充继续辅政。公元346年,东晋王朝,先后两次出兵北伐,企图夺回北方故地,都没能成功。此时的中原,五胡乱华,连年混战,社会已经残败不堪。
直到公元354年,太尉桓温北伐关中,大败前秦。桓温还消灭了在四川立国的成汉,并且在公元356年时夺回洛阳,虽然不久后,就因为粮草不继而退兵,但东晋的版图得到一定的扩大。
公元361年五月,晋穆帝司马聃病重,年仅19岁就在宫中驾崩。晋成帝的儿子司马丕继承帝位。史称晋哀帝。
晋哀帝继位后,实行仁政,减轻百姓赋税,自己也亲自到农田劳动,大力发展农业,然而晋哀帝喜欢长生不老的道术,按照道士传授的长生方法,不吃饭,只服用丹药,结果长期服药,导致毒性堆积,无法上朝听政,褚太后临朝摄政。手握兵权的桓温野心渐渐暴露。
不久后,公元365年,晋哀帝司马丕毒发身亡,在位3年,终年25岁。因为晋哀帝没有子嗣,褚太后下旨,让晋哀帝的弟弟,琅琊王司马奕继承帝位,当时的东晋朝廷,桓温掌握朝政,桓温有意废掉司马奕自立为皇帝,但司马奕本身没有过失,桓温抓不到任何司马奕的把柄。
桓楚崭露头角
公元371年,桓温竟然说司马奕没有生育能力,后宫生的三个儿子可能不是皇帝的儿子,桓温借此逼迫褚太后下诏废除司马奕。并派手下进宫收缴国玺,逼司马奕离开皇宫。司马奕穿着单衣走出宫门,群臣哭着拜别。桓温命部下带领数百士兵押送司马奕回到原来的东海王府。
司马奕回到封地,为了保住性命,谢绝所有前来拜访的门客,小心谨慎地生活度日,尽量避免遭到怀疑。本想韬光养晦,但桓温肆意屠杀和司马奕来往的名士,朝中也没人敢和司马奕联系,司马奕自知复辟无望,整天在家沉迷于酒色,不问世事,总算避免了杀身之祸。
大司马恒温赶走司马奕的同时,率领百官到会稽王府迎接司马昱,司马昱早在晋穆帝时期,就是辅政大臣,官拜丞相,位高权重,是桓温的顶头上司,桓温对司马昱毕恭毕敬。而晋穆帝和晋哀帝都英年早逝,司马奕在位时,司马昱回到自己的封地会稽。朝中的政务全由桓温掌握。
桓温迎立司马昱为帝,史称简文皇帝,而司马昱在朝中已经没有任何实权,司马昱尽管是皇帝,但东晋的绝对权力全部掌握在桓温手中,司马昱常常害怕自己会被废黜。看着自己曾经的下属,在朝中作威作福,自己堂堂一国之君,却没有半点实权,渐渐心生愤恨,积怨成疾。公元372年9月,司马昱病重,召桓温入朝辅政,想乘机除掉桓温,连发四道诏令,桓温都推辞不去。
司马昱在临终前写下了遗诏,要桓温效仿周公摄政,辅佐太子司马曜,并说,如果桓温不想辅佐,可以自立为帝。然而诏书被王坦之当着司马昱的面撕毁,王坦之义正言辞地说:晋室天下,是宣帝司马懿和元帝司马睿建立的,不能让司马昱独断独行,毁掉晋王朝!司马昱于是让王坦之改写遗诏,命桓温为辅政大臣,辅佐年仅10岁的太子司马曜。
桓温看到诏书后,不免有些失望。司马昱当天就在宫中驾崩,享年五十三岁,在位不到两年。当时的晋王朝,桓温虽然权势滔天,但朝中有王谢两大士族主持朝政,和桓温形成了两大政治集团,桓温不敢自立也是因为对王谢两家有所忌惮。
司马曜即位后一年,桓温病重逝世,桓温的弟弟桓冲继续专权,手握重兵。王坦之和谢安因为拥立司马曜有功,得到加封,王谢两家执掌朝政,和桓氏家族形成内外对立。公元376年,谢安官拜宰相,谢安开始发展自己的军事力量,让自己的儿子兼任兖州和徐州两州的刺史,驻军在镇江,又称北府。谢玄在此期间,招募大量武将,名士,整合流民,组建以流民为主的,赫赫有名的北府军。北府军势力强劲,不仅巩固了谢氏家族的势力,更为东晋王朝的存续提供了保障。
淝水之战
司马曜登基以来,东晋饱受氐族政权前秦的袭扰,公元373年,前秦大将苻坚相继灭掉前凉、代国,完成了对中国北方的统一,对东晋的觊觎之心更加强烈。秦晋交界的江淮一带形势非常紧张,大战一触即发。
公元378年四月,前秦派苻丕攻打襄阳,荆州方面的桓冲展开防守反击,孝武帝司马曜命谢玄率领北府军支援桓冲。 此次出兵,是北府军的第一次出征,长江上下游的桓谢两军相互配合,彼此策应,共同抵挡前秦大军,同年七月,秦军也采取东西策应的战略,派出彭超攻打彭城,和攻打襄阳的苻丕相互策应。
东晋在下游的徐州一带,开始受到强大的压力。第二年正月,襄阳失守,彭城、下邳、淮阴、盱眙也先后被前秦攻破,形势对东晋极其不利。六月,北府军打败秦军,北府兵打了胜仗,士气高涨,前秦势力被阻挡在淮北。而西线的局势仍然不容乐观。
公元380年,前秦爆发了内部叛乱,苻坚忙于平叛,无暇南征。经过了一年的平叛,前秦的苻坚再次决定南征东晋,召集群臣商议,群臣大多反对,强调谢安和桓冲都是名门之后,君臣和睦,内外同心,不易攻破 ,然而苻坚志在必得,一意孤行,甚至已经安排好了让孝武帝做自己的随从,让谢安做吏部尚书,桓冲做侍中,还在长安给他们修好了府邸。
公元383年五月,桓冲率领十万大军反攻襄阳,前秦派苻睿率领五万人来救襄阳,这是桓冲在淝水之战前夕,为了减轻京都建康的压力而采取的一次大规模策应行动,让苻坚南征的军队疲于奔波,赶来救援襄阳。
谢玄此时也派部下刘牢之率军攻打寿阳,来为攻打襄阳的桓冲军声援,显示出大敌当前,东晋内部桓谢两家的团结。八月,前秦苻坚下诏大举攻晋,试图统一中国,淝水之战终于爆发。
苻坚亲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禁卫军3万,共90万大军从长安南下,绵延数千里,水陆并进,运粮的船只就有万余艘。同时,苻坚又命裴元略率水师7万从巴蜀顺流东下,向建康进军。苻坚还骄狂地宣称:“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这就是著名典故“投鞭断流”的来历。
东晋能够北上抗击秦军的总兵力只有8万,在谢安的主持下,任谢石为大都督,谢玄为前锋,北府军为主力,前往迎战。
秦军前锋苻坚的弟弟苻融,率领30万大军先一步到达颍口,攻占寿阳,秦军初战告捷。同时还截断了东晋派来的救援军队的退路,并把晋军团团包围。苻坚接到捷报大喜,亲自带着轻骑八千赶到寿阳,竟然派在襄阳俘获的东晋将领朱序,去劝降晋军。朱序心怀故国,对秦军痛恨之至,把秦军的部署和盘托出,建议晋军趁秦军还没有完全集结完毕,迅速出击。
大都督谢石本打算坚守不战,听了朱序的话后,改变了作战方针,决定主动出击。同时,谢玄派刘牢之率精兵五千强行渡过洛涧,去攻打秦军的5万人马,刘牢之大获全胜,斩杀秦军将领10余人。 洛涧之战让晋军信心倍增,谢石挥军向西,水陆并进,直抵淝水东岸,在八公山边扎下大营,和寿阳的秦军隔岸对峙,八公山上,草木皆兵也是出自此处。
谢玄自知双方实力悬殊,形势上又不容许晋军旷日持久地打消耗战,于是派使者去秦营,要和苻坚决一死战。苻坚表面上答应谢玄,让军队后退几里,空出决战的场地,实际上想要等晋军渡河一半时,用骑兵进行冲杀,拿下这场战争的胜利。
结果秦军刚一后撤就失去控制,阵脚大乱。谢玄率领八千骑兵趁势抢渡淝水,向秦军发动猛攻。在秦军大营的朱序,趁乱喊道:秦军败了!秦军败了! 秦军有很多人又是强征入伍,并且本就是多个民族组成,大军心怀异志,人心不稳,经过朱序这一喊,以为真的败了,军中更加慌乱,争相逃命,秦军几十万军队丢盔弃甲,四散溃逃。
谢玄率军乘胜追击,秦军名将苻融战死,苻坚受了箭伤,单骑北逃,朱序乘乱投奔晋军,东晋因此获得了淝水之战的胜利。而淝水之战也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
淝水之战后,东晋趁北方大乱,收复了巴蜀及山东和河南大片土地,晋军也一直打到黄河北面的邺城。后来,因为翟魏、西燕、后燕等胡族政权的反攻,加上东晋朝廷的内斗,收复的淮北土地,等孝武帝司马曜末年时,又几乎丧失殆尽。
谢氏专权
淝水之战的胜利延续了东晋王朝的命脉,但内部的权力结构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孝武帝司马曜任胞弟琅邪王司马道子为尚书,开始对谢安进行分权。谢氏家族主导了淝水之战的胜利,却遭遇到功高不赏的窘境。司马道子代表的司马氏宗亲向士族发起了挑战。谢安是个有名士情结的人,不愿争权夺利,于是作出让步。公元384年自请北征,在第二年八月,因病去世。
司马道子顺理成章地掌管了军政大权。随着谢安的离世,谢玄也遭到排挤。公元387年正月被解除兵权,一年后去世,他所管辖的徐青兖三州,也被司马道子和谯王司马恬瓜分。谢氏家族政治统治时期,就此落下帷幕,晋孝武帝也完成了皇权的收回。
皇权回归
尽管孝武帝实现了亲政,但他显然不是一位合格的君主。孝武帝和司马道子一起沉迷酒色,把宫廷搞得乌烟瘴气,同时又信奉佛教,宠信僧尼,朝政日益昏暗。然而,在饮酒作乐的表象下,司马氏兄弟之间却潜藏着深刻的矛盾,形成“主相相持”局面。
司马道子成为宰相后,权势越来越大,主相之间的矛盾逐渐公开化,与此同时,荆州刺史桓石民和谯王司马恬相继死去,对上江上下游的军权争夺,成为了主相相持的焦点。江陵和京口分别被皇权方面的王忱和王恭所得,宰相司马道子任命庾楷为豫州刺史。
随着王忱的去世,司马道子想将江陵等地规划到自己手中,孝武帝怎么会让荆州这块肥肉让给司马道子,他迅速采取行动,任命心腹近臣殷仲堪为荆州刺史。与此同时,孝武帝还任命郗恢代替病退的朱序为雍州刺史,镇守襄阳。透过这一系列的人事变动,孝武帝在主相相持中占了上风。
死于戏言
有一天,孝武帝在后宫和张贵人一起喝酒。孝武帝喝多了,对张贵人开玩笑说:你年近三十,美色大不如前,又没生孩子,白占着一个贵人的名位,明天我就废了你,另找个年轻貌美的姑娘。张贵人听了后内心妒火中烧,烂醉如泥的孝武帝毫无察觉,玩笑越开越厉害,张贵人脸上阴晴不定,心中起了杀意。她先让孝武帝身边的宦官们也都通通喝醉,等孝武帝和宦官们全都醉倒睡去后,张贵人召来心腹宫女,趁着孝武帝熟睡,用被子把睡梦中的孝武帝给活活捂死了。
随后,张贵人谎称皇帝在睡梦中悄然驾崩。当时司马道子也终日声色犬马,由儿子司马元显执政,这对父子对孝武帝的死求之不得,竟然赦免张贵人不予追究。 皇太子司马德宗即位,史称晋安帝,晋安帝智力残疾,不通世事,自然不会追究父皇的死因。
宫中从此谣言四起,都认为孝武帝的死,很可能是司马道子父子及王国宝等人策划的阴谋。
公元396年,愚笨的晋安帝司马德宗继位后,东晋皇帝的权力大大下降,在外的将军不受君命,纷纷拥兵自立,朝内的权力也落到了司马道子父子手中。
公元397年到公元400年期间,各地不断发生起义叛乱,江浙一带的孙恩,叛军最多。起义军又经过两年的发展和征战,势力庞大,直接威胁到国都建康,公元402年,建康城被孙恩率军包围,晋军奋起反抗,孙恩战败身亡。
桓楚政权
同年夏天,桓玄又在江陵起兵攻入建康,诛杀了司马道子父子,自封为丞相。到了秋天,桓玄自号楚王,最后在公元404年1月篡位称帝,改国号为楚。又称桓楚。
公元404年3月,晋安帝逃到浔阳,大将刘裕举兵攻打桓玄,桓玄大败,俘虏了晋安帝回到江陵。不久后,桓玄被刺杀,晋安帝得以复国。但好景不长,桓楚的将军桓振又攻陷江陵,晋安帝再次被俘。直到公元405年,晋安帝才被刘裕救出,公元409年刘裕开始北伐,攻打南燕,俘虏南燕皇帝慕容超,灭掉南燕,占领山东等地。
刘裕簒晋
从公元412年开始,刘裕在朝中独掌大权,排挤和迫害与他不和的大臣,公元415年,荆州刺史司马休之和雍州刺史鲁宗之举兵讨伐刘裕,但被刘裕大败。公元417年,刘裕再次北伐,攻入长安,回朝后被封为宋公。
公元419年,早已经有心自立的刘裕,派王韶之刺杀了晋安帝司马德宗,晋安帝死时年仅37岁,浑浑噩噩做了23年皇帝。死后由弟弟司马德文继位,史称晋恭帝。
晋恭帝司马德文即位的第二年,刘裕认为时机成熟,命傅亮草拟好禅位的诏书,自己带着诏书入宫,逼迫司马德文抄写诏书,并按诏书下旨。司马德文欣然接受,拿笔就抄,还对左右说:桓玄篡位时,晋王室就已经失去天下了,因为有宋公刘裕,才延续了将近二十年的国祚。今天禅位给宋公,都是我心甘情愿的。
两天后,司马德文退居到琅邪王府,百官向晋帝告别,东晋至此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