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安世强 安博士讲财税公众号
收录于合集#管理随笔139个
预算编制在企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虽然事情最终的结果往往难以与预测完全一致,正所谓,计划赶不上变化。但是,通过对未来情况做出尽量精确的预测,是规避风险的一个有利工具,显得尤为重要。
(一)基于销量的预算编制方法
传统的财务管理教程编制预算的方法往往是从销售预算开始,再根据各项成本费用与销售额(量)之间的关系,比如根据毛利率确定成本,最终预测出净利润。
之所以从销售开始预测主要原因是基于销售量,才能确定生产量,而根据生产量才能确定采购量,比方说生产手机的企业,存在BOM单(即物料表单),一个手机配一块屏幕、一块电池,一个GPU,多少颗螺丝钉等等。
通过预测的销量,结合库存情况等,最终落实到需要采购多少零部件,将整个供产销环节有机的联系起来。可见,预算的编制需要一定的信息系统的支撑,根据行业不同,对信息系统的复杂程度的要求也不一样。总之,现代企业中没有信息系统而做的预算更多的只是表面形式,起不到作用。
也就是说预算是进行资源配置和经营环节协调的一个管理措施,通常是以销售预测为起点的,如果没有合理的销售预测、随后的采购预测和生产预测则难以准确,将可能出现产品脱销或者滞销的现象,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甚至企业出现严重危机导致破产倒闭。通过预算的编制实现经营绩效目标,并可以对管理层绩效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考核。
(二)基于生产编制的预算
竞争企业的销量往往是最重要的问题,生产随着销量而定,故在预算编制中以销售作为预算编制的起点的研究及应用最多,但是并不是说一定就是这样的,是一个颠覆不破的真理。
对于销售不是主要问题的企业,如垄断性企业,则可以根据生产进行预算,例如一般来说某地的电力消耗稳定,也就是销售稳定,最主要的是生产,例如煤炭成本变动,价格高,则可以从成本预算作为起点。
另外,据说,2000年左右的发生的“彩电大战”时期,长虹电视规模扩张非常大,固定资产投资相当多,折旧很大,他们的战略则是偏向生产,尽可能的充分利用产能,尽量多的生产电视,并压低价格“倾销”,以弥补固定成本,这也可以说是以成本为开始做预算的。
(三)基于战略预算
以上两种方法可以说是基于短期的报表预测为基础,还有一种方法则是战略预算。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分解为计划和预算,将战略细化为规划再进行预算。基于预算实现情况再推动战略目标的优化,如此循环往复。这种方法,可以根据企业的KPI指标进行分析,发掘其驱动因素并据以制定预算。
显然,前两种方法更多的是中层及以下的员工参与,而涉及到战略层面的,则要求高管的参与度要高,对高管制定战略的能力,及中低层逐层分解的能力要求也高。
总之,预算的编制,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生产经营特点与战略目标等因素综合确定,且不可照本宣科,须知,对管理学来说,书本上的内容是实务的理论化,而不是学者闭门造车的结果。
二、超越传统预算
面对稳定的内外部环境上述的预算编制方法较为有效,而在环境急剧变化的情况下怎么办?
(一) 增强预算计划
本质上,增强预算的编制思路没有特殊之处,所不同的是,面对动荡的环境,需要对未来发生哪些情形作出多种预测,准备好多套方案,随着后期情况的发展,印证出哪种情况更现实,并据以采取恰当的措施。
例如,针对原材料价格这个预测项目,简单的可以预测情形可以分为价格上涨,下降,持平,如果进一步预测价格变动的幅度,则预测情形数量会呈现几何级的增长,如果再考虑收入的升降,及幅度,可能的情形将更多,最后形成情形种类众多的预测报表,总有一个是最符合实际的,如同笔者在《智能财务分析方法简要介绍》一文中介绍的因素穷尽法。当然,这同样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否则编制预算的成本太大,而且效率低,还容易计算错误。
再举一例,现在宏观经济环境恶化,有些企业业绩不好,要求各部门压缩支出10%。对于很多部门主要的支出就是工资,压缩支出就是降薪,如果预算管理的好,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可以及早做好规划。
(二) 超越预算
据说,杰克韦尔奇在GE有一段没有预算的时期,被称为Beyond budget,弱化了预算功能,认为传统的预算不合时宜,但是总体的预算还是存在的。
根据百度百科介绍:超预算并没有完全脱离预算。超预算只是分离了预算的资源配置和业绩评价功能,并将资源配置计划的时间缩短而已,传统预算中的滚动预算、弹性预算和零基预算,仍是超预算的根本。
在超预算模式下,原来预算承担的预测规划功能被保留,但更强调短期规划和滚动规划,而不是年度规划,考核评价的功能则分拆出去由KPI、BSC去承担。
(三) 敏捷制造
在日本及时库存JUSTIN TIME的理念下,预算的功能要弱的多,原因很简单,在这个产业链上产品能够及时准确的交付,预算存在的必要性就大大降低了。
但是,这个目的的实现并不是一个企业所能决定的,需要整个社会在企业经营理念的协调统一,彼此配合默契,并且产品质量可靠,也无需因为产品不稳定,而需要多备货。可见要在社会中成体系的实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
可能超越预算的到来会在智能制造企业中更容易实现,原因也比较容易理解,在智慧工厂中,对人的需要数量会减少,这是一个降低不确定性的方面;在“大智移云物区”等新技术下,企业各个环节更容易及时的生成数据,信息孤岛现象基本消失,并与上下游企业及时协助。
本文的成文需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李春瑜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