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异变真的能赚钱吗百度贴吧(山海经异变真的能赚钱吗_能提现吗_-点指财)

山海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书,没有之一。中国所有的远古神话如盘古开天、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等都来自这本书。这本书也是最早记载华夏始祖黄帝炎帝这两个人及其家族谱系的第一书,沒有更早。因此,《山海经》是中华文明的第一肇始书,研究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远古历史的发韧,就绕不开这部书,必须以这部书作为支撑点研究。

由于《山海经》写了很多怪人怪鸟怪兽,自古以来都被认为是志怪类书籍,认为其不可信,最多是写正史时参考。但三星堆考古文物出土后,一切都变了,人们陡然发现,相对于中原属偏远的四川三星堆出土的文物竟然一一印证了成书于三四千前的《山海经》的记叙,而中国其它地方的考古文物竟没有一件能印证《山海经》的记叙。这是不是让人很难以思议,为什么是这样,《山海经》不是志怪类吗?连太史公和鲁迅都是这样认为的,难道他们错了吗?是的,他们真的错了,《山海经》不是志怪类书,它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有信史价值的书,它的信史价值被后人远远忽略了,原因就在于它描述了太多的奇人怪兽异鸟。实际上,它描述远古世界那么多的奇人怪兽异鸟,只是在极其不发达的情况下,古人对世界的客观认知与传闻、猜测、联想的结合体,就象人类的初始是神话一样。希腊神话、罗马神话、印度神话、《圣经》实际都是一样的。如果你仔细阅读《山海经》,你会惊奇地发现,《山海经》中的《海内经》和《中山经》记叙的人和动物都基本很平常,而越往外,从东南西北山经到海外东南西北经再到大荒东南西北经,人和动物就越来越怪异,这就是从客观认知到传闻、推测、联想的过程,因为越远,人类的认知就越会发生变异。《山海经》问世后,由于其晦涩难懂,真正读懂它的人极少,因为看到它枯燥地描绘一座连一座上千座山时,根本没心情再读下去了,而且完全头晕脑胀、云山雾罩了,已经搞不清楚方位了。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没有找到阅读此书的方法,以致于中外居然有许多人认为《山海经》是一本远古世界地理书,欧洲、非洲、美洲都纳入其描述范围,实际这些都是错误的。真实的情况推论是:这部书是随大禹勘定九洲而形成并逐步修订完善的,它描述的只是五服内外的事,就是中国远古的历史和地理。而要读懂它,必须从《山海经》这本书的观测原点,即作者是处在什么位置来观测世界的,为什么有内外荒之分、为什么有中和东西南北之区别。同时要结合大禹建立的五服制度,才能真正正确解读《山海经》。现本文就怎么确定《山海经》的观测原点、即《山海经》的作者是处在什么位置来观测世界(山海)的作一探究。

一、《山海经》是随大禹勘定九州而初步成型的

如果我们阅读《山海经》,是不是感觉是以上帝的视觉或现代卫星扫描地球一样来观测世界,就象《航拍中国》那样。但《山海经》成书于三四千年前,那时世界还处于非常荒蛮的状态,森林密布、虎狼长蛇横行、经济极端落后、交通极其不发达,各地的人们互相交往极其有限,不可能以上帝或卫星视角来观察世界。那么是什么人、在什么条件下、处于什么动机、有何等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撑才来完成这极端困难和浩繁的地理勘测并描述固定下来的,关键是这些对中国的地理的勘测和描述还是比较准确的。难道勘测和描述的人是神人吗,肯定不是;难道是像徐霞客那样的有心人吗,也不是,因为个人是没有那样的动机及经济实力和时间来走遍这些辽阔山水的。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国家力量。从黄帝部落融合炎帝部落、战胜蚩尤部落后一统九州后,虽然还是部落联盟,但国家形态已初步形成。到舜禹时代,随着五服制度的确立,国家形态进一步完善确立。所以当大洪水来临时,舜帝一声令下,九州内各部落积极配合大禹治水并勘定九州,并随之诞生了《山海经》的初本,也就是《山海经》是各地各部落汇总各地的勘测资料,并有专人修订,并逐步完善成书的(可能在大禹始至商初这一漫长时期),这才符合客观真实和逻辑。

二、《山海经》的观测原点在什么地方

《山海经》由南西北东山经、中山经、海外南西北东经、海内南西北东经、大荒南西北东经、海内经六部分构成。它描述了这些地方的山川风貌、地形物产、人和动物及植物还有神话传说。从《山海经》的描述看,《中山经》和《海内经》的描述的人和动物都很平常、山川物产及具体方位也很详实具体,而越往外,则越怪异,叙述的神话故事也越多。那么《山海经》的作者是处在什么位置来观测这个世界的呢,也就是《山海经》的观测原点在哪里?答案只有一个,都广之地,即现在的成都平原。理由是:

〈一〉、《山海经》为什么有内经、内外海经及大荒经之分,为什么有中山经与南北西东山经之分。

《山海经、中山经》载:“禹曰:天下名山,经五千三百七十山,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言其“五臧”,盖其余小山甚众,不足记云。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出水之山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铁子之山三千六百九十。此天地之分壤树谷也,戈矛之所发也,杀铩之所起,能者有余、拙者不足。封于泰山、禅于粱父,七十二家,得失之数,皆在此内,是谓国用。”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山海经》总结了大禹勘定九州后的讲话精神,也就是(通过勘定九州)摸清了国家的家底,好作为天下划分地界和庄稼种植的凭据,从而制止戈矛发生、刀铩兴起,国家也好用这些资源。实际上,《山海经》就是舜禹时期的国土普查报告,兼具了历史和各地的风土人情、神话传说。

从《中山经》和《南西东北经》关系看,《中山经》处在《山海经》描述的中部位置,而此南西北东山经则处在中山经的四周。且《山海经》在描中山经12个山系197座山时,从薄山开始到暴山结束,均使用了“又东”字样,也就是中山十二个山系形成了闭环形状,然后每个山系又向东南生出了若干山,好像光芒状。为什么会这样,哪个地方符合这样的地形条件,答案只有一个:四川盆地,也就是中山经就是具体描述环四川盆地的山系及衍生山系的。再结合中山经与南北西东山经关系及具体描述来看,中山经描述最具体,篇幅最长,描述的山达197座,所叙物产也很平常,与四川物产一致,产构树楠木、竹、花椒等,动物也很平常,人也不怪异。而从四周山看:1、南向山描述的是云南贵州一直到广东广西的山系情况,即从招摇山到南禺山。最典型的是说鹊山山系的招摇山长一种草,象韭菜,开青色的花,人吃了不会饿,与贵州毕节的韭菜坪大规模生长的韭菜花完全一模一样。分析鹊山山系应是乌蒙山系。2、西向山描述的从秦岭到阴山的情况,涵盖了陕西西南部、四川甘阿凉、甘肃、宁夏及青海一部分。《山海经》在叙述西山经时,描述轩辕山、不周山、昆仑山、西王母所居之山都此区域内,且相距不远。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等神话产生于此区域。其描述的动植物也与这些省相符。同时,《山海经》明确指出,这个山系的水北注入渭河黄河,南注入伊水、长江(岷江)。在此要特别说明,《山海经》称西山之首为华山,山上之水北注渭河,山上产一种其状如羊头马尾的动物,据此分析,此山为秦岭,因为这种动物就是秦岭特有的羚牛。而《山海经》紧接着描述,离此向西不远,有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这才是真正的华山。它在描述昆仑山时称其在华山西面,称其高万仞,其广八百里。这是《山海经》所有山中最高的山。3、北向山描述的是单狐山到无缝山的北方山系,涵盖从陕西汉中到陕西东北部、河南、河北、山西、山东及内蒙一部的山脉,它提到了渭河、黄河、虖沱河、太行山、燕山、王屋山等山川,且这些山的水大部分注入黄河。山上树木主要是柏树、松树、柘树,物产描述也与这些省相符。同时、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筹神话产生于此区域。4、东向山是从樕zhu山到太山,涵盖了从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江苏等地的山脉,相对山系比较少,植物有楠木、桑树扶桑树等,动物有老虎、长蛇麋鹿等,澧水在此区域。且此区域有湖泽(大湖),很多山系的水都注入这些湖,描述情况也与这些省相符。

从《海内经》与《海内南北西东经》、《海外南北西东经》及《大荒南北西东经》的关系看,海内经处最中心最内里的位置,然后第一层外围是海内南北西东经、第二层是海外南北西东经,最外一层是大荒南北西东经。也就是说《山海经》视角是从海内经的位置来观测由近及远的四周世界的。那么海内经的观测位置在什么地方呢?在都广之地,即现今的成都平原。理由如下:1、《海内经》在《山海经》最后一章,比其他任何一章都叙述得详细具体。不仅讲了此地的山川地貌物产,还讲了此地的主要人物黄帝及其家族谱系传承、炎帝及其家族谱系传承及大禹如何奉舜命治水定九州等,其它内外海经、大荒经则描叙得很简单,更多是神人及怪异的兽鸟。同时还详细叙述了周边有哪些国家。此章描述的人和动植物都非常正常、不怪异,与四川盆地内尤甚是成都平原的山川风貌及物产高度吻合。(详见《海内经》)。2、海外南北西东经、海内南北西东经及大荒南北东经则描述了四川盆地周遭及荒蛮地方的风土人情、人和动物,越往外、越往荒蛮越怪异。但这些经往往有重叠之处,如轩辕国,海外西经、大荒西经都曾提及,但方向却不同,说明海外与大荒有界线,也有重合之处。但可以肯定的是,《山海经》在描述这些方位时,说了一些很有地理标志的山名、河名、国名及物产,对我们判断地理方位起了极大作用。比如,它在叙述轩辕国时是放在《海外西经》和《大荒西经》里,也就是海内经(四川盆地)的西边,同时又说它在江(岷江)山(岷山、也叫穷山)的南面;在叙述三苗国时是放在《海外南经》中,恰是四川盆地的南面,三苗是指贵州的白苗、花苗、黑苗,与结胸国相邻。而华山(秦岭)描述在海内经(四川盆地》的西北面。同时叙述长江(以岷江为正源)、赤水、黄河都发源于昆仑山附近,且三苗国在赤水东,应判断赤水系金沙江。而洞庭山在海内经(四川盆地)的东面。都广之地周遭有朝云之国、司彘之国、巴国,相邻有盐长之国(可能在乐山五通桥至自贡一带)等,极其详备。

通过对山经、海经、大荒经的分析,海内经和中山经所在之地是所有经的核心区域,山经描述的是山川河流、物产,内外海经及大荒经描述的是各地国名及风土人情。前者和后者是内外及内与四周的关系。因此判断,《海内经》叙述的都广之地也就是成都平原就是《山海经》观测的原点,也就是说,《山海经》是以成都平原为原点来分内外和东西南北的。

三、五服制度对《山海经》的形成有什么影响。

《山海经》为什么有大荒经?这实际上与大禹建的五服制度有关。五服制度是中国国家形制的基础。它的基本内容是:紧靠天子国都五百里内为甸服,百里内要交收割的整棵庄稼,一至二百里内要交纳禾穗,二至三百里要交谷粒,三至四百里要交粗来,四至五百里要交精来。甸服外五百里为侯服,是天子侦查顺逆和服侍王命的地方。侯服以外五百里为绥服,即受天子安抚、推行教化的地区,绥服以外五百里为要服,即受天子约束服从天子政令的地方,要服以外五百里为荒服,即为天子守卫边远的地区。再外就是荒蛮。大禹通过五服制度,建立了天子的声威教化,所谓化内化外、教化之地及蛮荒之地就此确立。因此《山海经》内外海经及大荒经就是根据五服制度来确立和区分的。大荒经地带,基础属于天子管理及教化的边缘和不及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