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90后,在上大学的时候开始玩微信,一开始玩的时候遇到啥事都喜欢发朋友圈,迫不及待想把有趣的东西分享,在容易感性的夜里把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发朋友圈寻求安慰,感觉刷朋友圈就是自己一天中最期待的环节。
等到毕业的时候,大家都在忙着找工作,感觉朋友圈立马少了一些“纯真”,朋友圈的内容虽然没有立马出现“文化断层”,但是能感觉夹杂着一些“社会风味”,不能说这个东西是好是坏,因为这不是一个能简单定义的问题。
所以慢慢地我的重心就放在找工作,换工作,为钱奔波,但还是会偶尔看看、发发朋友圈,而我完全关闭朋友圈是在毕业后一年,然后一直到现在。所以这不是一时冲动关闭,我确实是有去思考过这个东西的,我思考了几个问题:
第一、我为什么会没事就想看朋友圈?
其实这个问题可能是每个人内心的那种“好奇”驱使,对别人的生活的好奇,通过这个渠道可以“窥视”到别人现在的生活是怎么样的,有时候是出于攀比心理去关注某一些人,通过他的朋友圈看看他现在过得比我好还是比我差,当看到别人日晒夜晒的丰富生活,会心生羡慕甚至嫉妒;当看到别人落寞无助的言语,会心想你也有今天。当然,也会有真的会想去关心的一些真朋友,看看他们的生活动态。
第二、朋友圈真的有什么内容值得我去“追更”吗?
现在打开朋友圈除了各种晒,还有各种广告,虽然说不是全部都是这种,但还是有很大部分,其实想想也对,应该也很少人会在朋友圈发一些真正的人生哲理,这样的内容应该也会被你一眼就翻过了,你可能更想关注的是八卦:谁恋爱了,谁失恋了,他的另一半长得怎么样,她的工作怎么样,她去哪里旅游了,她吃什么美食了,可能还有她最近在卖什么产品……
第三、我关闭朋友圈对我有什么影响?
“与世隔绝”了吗?这个词真的是我在关闭朋友圈后听得最多的词。所以我每次回应都是一样的内容,都可以写成以一套固定台词:“普通的朋友,他们恋爱结婚了,升职加薪了,关我啥事,难道我没给他点赞评论就不幸福了吗?他们失恋了,待业迷茫了,难道点赞就能让他开心,解决他的问题吗?真正的朋友,当他有开心的事,就算你不给他点赞评论,他也会想着把这个好消息私聊分享给你,当他遇到困难落寞的时候能第一时间找你倾诉并寻求你的解决意见。这些对于自己来说其实作用性不是很大的信息,应该要学会过滤,这些信息你看到了之后,对你有什么帮助或者促进吗?我想其实大部分应该作用是很小的,或者基本可以说是当做八卦看看就算了的”。之后,该联系的还是继续在联系,该做什么的还是在继续做,一切都还是一样正常地运转着,我的社交也没有因此受到影响。
所以这也证明了朋友圈并不是大型社交现场,真正的交流并不是光一个点赞评论就可以展开的。我在关闭朋友圈之后也慢慢改变了:
第一、我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上。
因为我不用去过多地留意身边的朋友在怎么学习、生活和工作,可以按自己的节奏去走,而不是被这些信息裹挟着每天要学着他们如何精致地生活,最后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我每天做的事都可以随自己的想法而为之,每天都有学到新知识、做好了某一件事,就能让我有满足感,我给自己设立了几个目标,然后也随着努力一个个都实现了,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好了。
第二、我的运动时间更多了,起码保持住了身材。
以前下班了,或者周末没事就躺着刷朋友圈、app等,都把时间花在这些线上社交上,活生生一个“躺平”,没有学习动力,没有运动兴趣,感觉和咸鱼没什么分别,这种感觉真不好受。现在,我有空可以看看一些技能提升或者考证的书,花更多的时间在运动上,不会望着自己的肚腩感叹社会的无奈。这种有动力,自我可控,自我突破的感觉让我可以过得心安理得,少了一份焦虑,更多了一份成就感。
第三、我和身边的人有了更多时间地面对面交流。
线上社交始终无法代替面对面的交流,就像网恋害怕奔现一样,网上聊得嗨,见面当场“社交车祸”,虽然线上交流突破了时空限制,但是始终突破不了人的防备,触及到内心。你试试每天用微信跟你女朋友聊天而不去一起约会,你试试你年年只会用电话祝父母节日快乐而不去看望他们,你试试整天忙于工作通过语音视频跟孩子说早安晚安而不去陪他们,不是说线上交流就不行,是不应该把交流全交给线上。
所以,在我关闭朋友圈后,我的生活没有受到过影响,没有了焦虑,有了安逸;没有了盲从,有了目标;没有了网络伪装,有了现实的真诚。我没有说使用朋友圈就不好,关闭就好,因为这是大家自由的选择,同一样东西对不同人来说作用可能就大有区别,所以大家都是成年人了,自己学会判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