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对故事写作有多重要,就不用多说了吧?
如果把写文章比作炒菜,素材就是食材,方法就是先后下锅的顺序,技巧就是火候的掌控。具备了食材,方法,技巧,才能做出色香味俱全的大餐。
所以,写故事第一步就是要有素材。
我们都知道能作为故事素材,肯定都不是正常的事儿,你说今天的太阳真好啊,今晚的月亮真圆呐,那就剧终了,没有故事了。
那么 ,什么样的素材才能写故事呢?换言之,故事素材长什么样子呢?
我总结了三种。
第一种:事件素材
就是事件的本身具备新奇的情节和延伸空间,提炼出来故事梗,嫁接到你的生活里,重新加工故事和人物,就是一篇全新的故事。
比如我有一篇故事发在女贞聊写作,标题是《算计,谋杀,电视上看到的剧情,竟真实发生在我身上》,就是根据新闻事件,延伸出来的故事。
素材就是“男人在泰国把怀孕妻子推下山崖”的事件,我写这个故事的时候,事件刚好过去一年,事件中那个女的坐在轮椅上做了个演讲。
刚好《隐秘的角落》正热,到处都是“爬山梗”,一见面就是“姐夫,我还有机会吗?”“姐夫爬山吗?”这些梗。
我就用新闻事件结合身边原型,写了这么个故事。
像这类事件,本身就很有故事性,你只需要替换人物身份,嫁接到你的生活中,重新打造人设就可以。
第二种:人物素材
就是你看到某类人,或者某个特别的人,身上有独特的特点,可以为她量身定做一个故事。
比如我有一篇故事,标题是《婆婆戏精附身,我接老公的手治她的病》,原型是我一个亲戚。
这老太太戏精到什么程度呢?说一个事儿你就知道了。
她跟儿媳妇在家的时候,葛优躺卧沙发上看电视,看着时间她儿子快下班了,关了电视躺沙发上,儿子一回来,她就各种不舒服,让儿子又是捶背又是捏腿半天。
实在没什么可作了,眼泪汪汪一副可怜相,委委屈屈地说:“给你家电视开开,让我看看电视行不行?”
儿子一摸,电视都是热的,她就这种作。
像这类人物,本身有特点,有代表性,我们就可以为她量身定制一个故事,包括我们常读到的妈宝男,抠搜男,戏精婆婆,都属于人物素材。
第三种:观点素材
就是你看到一句话或者一段理论,觉得有触点,或者说可以体现出故事价值观的理论,都可以写篇故事。
比如我有一篇故事,标题是《不是一棵葱的事儿》,素材来源就是一篇文章中的一个观点。
当时在“洞见”读到一篇观点文,第一段用了个热点事件,故事讲完后有句观点金句,原话“当外面的女人危及到婚姻或利益时,男人多半会选择回归家庭。”
我用这句话作为故事的落脚点,从身边找原型,设写了这个故事。
咱们写故事,也是通过故事体现一个主题,给读者提供价值,或者是通过故事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是通过故事体现了一个道理。
这个道理,其实就是观点,所以我们平时在阅读的时候,不管是读书还是读文章,看到一些好的观点,都可以收集起来,作为一篇故事的价值观。
写在最后:
写不出来,是初期写作最容易出现的问题,说到底还是“无米下锅”的问题,素材积累不够。
关于积累素材,季羡林老师有句话说得很好。
有一次,一个学生因为写不出来非常苦恼,就去问季羡林老师,说,老师,我一篇文章要憋四五天,太痛苦了,怎么办?
季羡林老师说:文章岂是憋出来的?水喝多了,尿自然就有了。
话糙理不糙,写不出来,其实就是积累不够,巧合也难为无米之炊,池子里没水,硬憋生编,写出来肯定干巴巴的不吸引人。
所以,从你开始写作的那天起,就要把自己的脑袋变成一个5G信号塔,所有信息看在眼里听在耳里,都要在心里打个转儿,想一下这能不能写故事?
能够用到的,都是好素材,麻溜收集起来,池子里水多了,文章就饱满水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