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应龙
可能有人会说,当下社会,哪里不容易生存!是的,上到首都北京,下到山区农村,只要不怕吃苦,哪里都能生存。但是,当下社会,有的人生存得很容易,有的人生存得很困难。我来自渝东北山区,漂泊打工30多年,在国内30多个一二三线城市生活过,三进大湾区,最终认为大湾区生存比较容易一点。
1997年年中,距离我跨出校门已经六年了,先后去过10多个城市打工,在湖北奓山承包采石厂因老板心黑赚不到一分钱而中途回家、在湖北武汉拆房子因总接不到账而无奈中途回家、在山东烟台做台球桌子半年卖不出一张生活不下去而中途回家、在山西晋城挖媒遇矿井渗水停工而中途回家……为什么要强调中途回家,因为出门打工,只要稍微有点其他门路,都会年底才回家的。自认倒霉至极,当时谣传收回香港可能不会太平,于是抱着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想法第一次来到深圳。
97年下半年的深圳,到处工厂都缺人,随时进厂随时结工资。转眼到了98年就惨不忍睹了,全国打工的蜂拥而来,男人根本进不了厂,没有暂住证随时被抓到外地做苦工。但到处都有建筑工队,虽然挣不了什么钱,但生存无忧。下半年就比较好进厂了,一个月也能挣个一千四五左右。看着遍地的杂志书摊,每本杂志都有征稿启事,下班后随便写写经历投稿过去,每个月都有数千元的稿费单寄来,就这样在工厂写了一年多,最后被广州一家杂志社《大众文艺》聘为编辑,从此进入一个新的行业。这是我一进大湾区吧(当时还没这个称呼)。
做了七八年的杂志及小报编辑,有点点小基础了,心又不安了想回家创业,于是在重庆老家县城开数码印像店,半年时间没起色,改为开餐馆,餐馆没生意再就不知做什么才能养活家人了,小县城打工的工资真不够个人生活,无奈之下只有学别人跑摩的载客,可咱们山区这个全靠“关系”生活的社会,有关系的人无证驾驶、超载,交警、运管看到还会主动打招呼,咱是出去一次被抓一次,理由千奇百怪,得花几千元才能取出车,跑了几个月,挣的钱不够交罚款。实在是吃不起饭了,只好再次来到广州。
此时网络逐渐兴起,纸媒已经日落西山,也不想再从事媒体行业了。正好各个企业开始重视企业文化,一些大的集团公司都办有厂刊、厂报,他们不可能像正规报刊杂志社那样招策划、招编辑、招设计、招排版、招校对、征稿什么的,要求不但有多年经验而且所有工作都能一个人完成。正中下怀,形式也从原来的“我找工作”变成了“工作找我”了。以前一个月十几个人编一本杂志或一份报纸,现在是一个人编多本杂志及多份报纸(还兼职好几家公司)。生活改善了,年纪也大了,更想回家乡了,最终还是选择回家乡发展。这是我二进大湾区。
家乡有父母还有孩子,在家里的感觉真好。可还是要吃饭啊,谁说种田就能活得下去的人,不是六七十年代的农民就是“非农民”。大生意做不起,就做点小生意吧。加盟组装打火机,积蓄亏损三分之一;加盟生产洗衣粉,积蓄再亏一半;投资一点小工程,终于又背上了债务。看广告后异想天开的生产芽苗菜,成本小,见效快。就是在报纸上种豆芽、花生芽、香椿苗、豌豆苗等。每天早上天不亮送到菜市场请别人卖,晚上再去回收卖不完的。收入还不够一家人生活,关键是这辈子再也不想吃豆芽了。
养不了家人,还不了债务,呆着还有什么意思。跟着村里其他人去外省搞建筑、拆房子、修公路……实在也不想做。还是回广州吧,借点路费又出来了。这是我三进大湾区。
先随便找了一家熟悉的物流公司做个小管理安身再说,内心是很不喜欢物流这个行业的,收入低,环境差,工作时间长,管理不规范。工厂是不想进了,收入真的不够用;传统媒体肯定得没得做了,现在报刊亭都很少见得到;企业内刊也不想做了,再大的公司也不会把企业内刊当成重要的工作,只是做个形式而已,待遇可想而知。
常言道,“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这次若找不到有点效益的工作宁愿不要工作,反正在大湾区真饿不死,不说遍地的招临工(工资日结),不说各工厂外发的手工单(在自已租房里上班),更不用说开着车子接送熟客或注册个顺风车什么的,就是在马路边、公园里捡点纸皮、矿泉水瓶子转身送进到处都是的废品站,也够你吃饭了。
一年多过去了,还是没有找到好工作,与几个熟悉的朋友凑了点钱合伙开了个公司,干了一年多时间,不但没赚到钱,本钱也贴进去了,公司也倒闭了,只有出来单干了。花了几百元服务费自己注册了个传媒公司,这些年也还是积累了一些资源,总算派上了用场,自己一个人既是老板又是工人,头一年多时间还行,至少敢按揭在大湾区买套二手房了。但生意也不是那么好做的,小公司本身效益也不高,总有种紧迫感,生怕哪天就没业务了。
这些年在大湾区主要就从事了两个行业,媒体行业干了差不多10年,物流地产行业干了差不多10年,渐渐地,发现很多以前熟悉的公司老板想邀请我去他们公司打工,同时也发现他们给出的待遇与我想像中差距太大,甚至都不能养家糊口。不止是这些熟悉的公司,有时假装去应聘一些大型知名公司,给出的待遇基本也就那么回事。当然,也有我自己实力、能力方面的原因。
无论什么原因,生存第一啊。看来找个好工作是没什么指望了,自己做个小老板没什么本钱做不大也是胆颤心惊地过日子。既然有这么多的大老板诚心想找我去工作又给不了我想要的待遇,那大家可以坐下来谈谈想个折中的法子,最终得出的结果就是,我在你这工作,负责一个部门或某个专项事情,你给我一个基本工资就行了,但我不受你的管制,一切只以工作做好、完成为准则。在此基础上,我想做其他业务就做其他业务,大家随时可以解约互不追责。
就这样,我与多个公司达成这样的合作,在其中每个公司,我都是他们的员工,给他们在某个部门或某个项目上独挡一面。他们花了极少的工资找到了一个能为他们创造更高效益的员工;我虽然累点,无周末无节假日,每天工作时间基本都在15个小时左右,但至少也能够在大湾区有了自己真正的家且生活过得下去。
至于大湾区的营商环境,其实从前面讲述的生存条件情况就可以看出,它说第二,没地方敢称第一。对做生意的不像内地大多数城市那样吃、拿、卡、要;找政府单位办事,不需要携带礼品、红包,不需要看人脸色,更不需要拉关系;只要你依法经营,政府经常还会有些扶持、补贴政策;在大湾区生活,除了口音你感觉不到自己是外省人。我深爱着我远方的家乡,但我也怕我的家乡,因为我长年在外没有关系网,以前回家办个事寸步难行,庆幸的是现在一年比一年要好些了,毕竟山区只有那么大,人也只有那么多,人际关系不可能不要。(图片皆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