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一个背景,围绕大家关心的一个健康知识讲3分钟,然后再加上简单的后期处理,一个健康短视频就这样诞生了。
这是最近以抖音、快手等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一直在强推的内容。只要你刷过疫情相关的内容,平台算法就会一直给你推荐这一方面的东西。而且,要是家里有个需要看病的老人,主页上基本就全是这些。
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抖音平台便开始涌进来一些偏科普性质的账号:普及生物、天文、真菌、化学……而医学作为一个跟大众最切身相关的科学,自然成了大V崛起最快的一个领域。
除了网红医生张文宏之外,2019年下半年,一名叫“仙鹤大叔”的抖音博主,短短五个月粉丝从0涨到336万。张文鹤是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皮肤科的副主任医师,专攻小儿皮肤病,而这种花钱买流量都赶不上的速度,基本抵得上一个传统内容平台十几年的苦心运营。
医生作为大V能够迅速被认可的背后,是医学这种专业知识长时间以来没有一个合适的平台进行普及:贴吧赶了个大早,最终没能逃脱竞价排名的宿命;公众号延续了贴吧的传统,但对于医学这种一来专业、二来合规敏感的领域,影响力有限。
而短视频以及直播行业的兴起,让医生和大众能有一个零距离的接触。有了医生真人出镜的“形象背书”,“医学传播”这门生意也开始能正式运转起来。
01 谁在打造网红医生?
其实,类似“仙鹤大叔”这样的网红医生并不是个例,在抖音、快手这样的新一代社交平台上,类似仙鹤大叔这样的网红医生们正在飞速长成。
据新榜统计,光是 2020 第一季度,抖音上就有 941 个医生类KOL账号,皮肤科和心血管医生的数量最多。内容主要是来自于医生们平日里的临床经验,对于平日看病问诊时遇到的最常见的问题或者是患者们最关心的问题,常常都是视屏内容中讨论的主题。
所以,医生涨粉的逻辑和其他泛行业网红类似:都是“追热点、抓情绪、立人设”三板斧。
但一来,医生不是搞运营的,并不太会去玩味并抓住用户的心理;二来,公立医院医生有接诊、学术等大量琐碎事情要做,并没有太多精力去追热点、策划选题。因此,除了一些特别擅长此方面的“斜杠医生”之外,大部分网红医生的背后都有一个MCN孵化机构。
这些网红孵化机构,会挑一些有意向成为网红的医生,然后对其做一些视频内容创作方面的培训指导,并给予相应的多渠道推广;如果再有平台的流量扶持和算法推荐,就更好了。这套体系下来最终呈现出来的就是抖音、快手上面各种爆款医学教育视频。
另一边,市场上也确实需要医疗健康这方面的优质内容,以填补之前的这一块的空白缺失。
此前,常规媒体平台中的内容大部分为二次创作,缺乏优质的原创作品。据统计,健康类公众号文章原创比仅有23%,top类文章的发布也并非“首条”一家独大,即使是top公众号,主力内容也多是二次创作,优质内容生产乏力。
根据健康中国发布的《2019年健康科普视频洞察报告》,超过9成的用户看过健康科普相关视频,且有半数以上用户愿意为健康科普内容付费。因此,吸引优质的医生KOL,平台才能获取更多的优质内容,满足大众对健康领域内容的需求。
平台想要流量,医生想要曝光。但MCN的服务可不便宜,这门生意其实还有一个利益相关方作为医生MCN服务的买单方,那就是制药公司。医药是一门B2B2C的生意,病人吃药,决策权在医生手里,因此医生也是药企最大的客户。
长时间以来,医药公司都会有充足的预算,来和医生打交道。最早是直接红包利益输送,后来合规趋严后,药企开始会围绕医生做一些学术和个人品牌上的帮扶。例如,组织医生参与全国性的学术论坛,并安排演讲;和医生一起开展临床学术研究项目等,而如今短视频火了后,便又多了一个服务渠道。
所以,网红医生的出现,是一个平台搭台,医生唱戏,而药企来埋单的生意。
02 为什么会异军突起?
网红医生,都有一颗明星的心,但没有他们的命。因为变现渠道实在有限。
一来,对于直播带货,国家法律规定处方药不允许打广告,非处方药和保健品都需要相应的资质才行。所以药品这条路基本封死,医生只能只能带一些食品、书籍等等商品,并不能很好地和自己内容结合起来,转化率其实不高。
二来,对于直播打赏,医生这个角色和斗鱼虎牙上的美女以及游戏主播相比,没有任何竞争力——抖音2020年TOP医生单场直播打赏收入仅有165元。
其实,医生成为最大的意义在于能为其线下诊疗带来转化。
对年轻医生或者是知名三甲医院的医生来说,他们的病人量和质量都远远不如三甲医院的专家,由于临床经验相对缺乏以及本身工作的医院等级问题都是他们难以突破的困境。因此,成为网红医生也往往成为他们快速曝光自己,迅速提升知名度的方法,从而获得更多的病人量甚至是更好的平台。
而一旦某位医生爆火后,其所在的医院和科室基本会被“挤爆”。一方面这能给该科室带来可观的收入,医生的薪资也不会太差;另一方面,更多的病患资源对于医生的职称评定以及学术晋升都有帮助,而这是中国公立医院体制下一些更有价值的东西。
当然,还有一块是在线问诊。
像阿里健康、好大夫、京东健康等互联网医疗平台,都会主动邀请这些医生的入驻,线上付费咨询也将成为医生流量变现的途径,而高流量的医生自然会吸引更多前来问诊的粉丝和患者。只是,这一块由于缺乏面对面交流以及相应的辅助诊断,目前应用面不是太广,这类服务最终还是转化成线下问诊的导流了。
而推动这件事情的,除了短视频/直播技术的发展,还有互联网医疗和分级诊疗的普及。
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一直甚嚣尘上,医疗市场化改革这几年长时间没有进展,顶层设计一直也想尝试在不给资源的情况下(因为给资源会引起新的不公),去引导医生向更小、更广阔的基层市场开展医疗服务。
所以一旦市场上有成熟条件后,近几年一直颁发的医改政策,也都会有相应的篇幅,来鼓励互联网医疗以及相配套的业务发展。同时,医改大背景下药品耗材的相关收入大幅缩水,曾经依靠开药、使用昂贵耗材等方式获得高回扣从而取得大量收入的方法变得越来越困难。网红,成为不少医生会主动开辟的副业。
而另一边,自国家颁布《医药代表备案管理办法》之后,医药代表承担销售责任这一行为便被严厉禁止,传统的营销模式受阻,带金销售的已经举步维艰,企业不得不寻找新的方法。
同时,此前为了和医生建立深层的联系,药企会与医生一同合作开展临床试验,为医生提供临床项目来帮助医生提升,但现在各家药企的医学资源不相上下,且药企都愿意投入,因此差距并不大,能够为医生赋能的点也越来越少。因此,寻找新的方式来增加自家药品销量成为药企的急需。
制药公司在药品临床研发、上市注册审批以及临床销售推广,甚至在能否进入医保目录等方面,都会需要医生的支持,而网红医生的孵化,也是药企培养自家临床资源的一种新的方式。
所以,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医药/医疗市场,“三医”里的每一个角色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动力,去推动医生成为网红。
03 未来?
网红不努力,三年就过气。
更何况,支撑网红的背后的,是MCN团队、各种涌现出来的热点,以及平台的算法推荐。这些东西都是稍纵即逝的。
但互联网电商早已进入下半场,而互联网医疗还没开始。
从2015年,国务院放开“互联网+医疗卫生”开始,互联网在历经万人空巷后,马上迎来监管的冷水,然后一直反复。医院、医生、药品、患者、保险,这五个角色一直没找到没找到自己的合适定位。
2019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70.2亿人次。微医、好大夫、春雨等几个互联网第三方大平台的问诊量,只占全国问诊量的6%。那一年,互联网医院数量已经达到269家,而与之相比,全国有三级医院2501家,其中三级甲等医院1479家,线上和线下力量对比仍悬殊。
所以,即使国家再怎么推广分级诊疗,北上广每年仍会涌现大批外来患者,协和同济不少科室每天凌晨五点钟就开始排起队。
医生需要合理的回报体系,患者需要合理的诊疗服务,这几个核心问题解决不了,远程诊疗会永远停留在“感冒了该不该喝热水”的阶段,医药电商主打产品就离不开感冒药、保健品和成人用品三大类。
马云曾说,下一个超越自己的一定在医疗行业。长时间以来,医疗因为体质、学术、技术、监管等原因限制,很难和互联网擦出火花,而网红医生的崛起,或许能打破这一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