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前几天我收到一条扣款提示,是优酷包年会员的扣费记录,才发现一直忘记「取消自动扣费」这件事。
我平时看剧的时间不多,去年唯一看完的剧是《绝命毒师》,之所以在优酷开通包年,是为了看一档综艺节目《这就是街舞》。
可惜这节目一年不如一年,最终在第四季总决赛让我劝退,并且不再续费优酷任何会员。
这个节目的舆论崩坏,和国内大部分综艺都有相似的作死路径,甚至会推陈出新,包括但不限于:
为了增加累计播放量,将一期节目分上下集,一集1.5小时,除去舞者的作品展示、排练花絮和有价值的点评外,剩下一半时间都需要快进,比如队长之间的尴尬互动、卖腐卖萌卖情怀,把这些东西摘了也不影响整体;
把「中国风」当成流量密码,甚至有「只要是国风作品就给手」的价值观。想做文化输出无可厚非,但这样的观点对其他参赛选手不公平;
阴间预告,暗示某位人气选手惨遭淘汰,结果等正片出来,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各种引战拉踩;
不尊重舞者作品的完整展示,宁愿快进、删减部分选手的展示机会,也要把更多节目时间留给队长互动,甚至出现因为节目组选曲失误,导致整组选手镜头全删的情况;
追求国际赛事,中外舞者PK,却将各种顶级国际舞者提前淘汰,并且为了保证冠亚军是中国人,在己方舞者明显划水(体力不支)的情况下,依然被在场的观众评审判定赢,直接淘汰了法国顶级舞者。
当然还有最恶劣的槟榔广告…….
剩下的,都是一些国产综艺普遍会犯的熟悉通病:
1、迷之运镜,需要展示的全局镜头总聚焦局部,通过各种细碎杂乱的剪切拼凑镜头来凸显「酷炫感」;
2、默认所有观众都有审美缺陷,不会捕捉镜头重点,所以每个大招必须重播一到两遍,从整体到局部,恨不得所有机位都播一次,还必须加上众人露出激动、惊讶的表情作为烘托,直接把完整流畅的作品切割得细碎;
3、为了宣传同平台其它综艺,强行塞关系户来做嘉宾,强行尬捧。
……
从第一季到第四季,我见证了一个节目是如何越做越烂,最后失望透顶。也许对节目组来说,损失一些普通的路人观众没有任何影响,下一季再请几个人气流量当队长,依然能带动收视,数据不会难看。
只可惜了我两百元年费。
贰
视频会员这种东西,一般是有需要才会充值,这是国内用户的普遍做法,轮流在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简称「爱优腾」)之间徘徊。
有媒体做过统计,这10年以来,「爱优腾」烧了一千多亿元,目前还处于亏损状态,就挺颠覆认知。毕竟在大众潜意识里,资本从不做亏本买卖。
更何况,这些年「爱优腾」的会员费没少涨,之前的「会员广告」、「付费超前点播」闹得沸沸扬扬,在一片骂声中收场。
爱奇艺从18年上市以来,累计亏损超过260亿元。
去年股价像过山车,从最高29美元跌到如今4美元,市值蒸发超过千亿,而后起之秀b站的市值,是爱奇艺的四倍。
爱优腾的用户加起来有好几亿,会员费没少给,植入广告也没少看,可平台天天在喊亏钱,问题出在哪里?
出在了,爱优腾虽然背靠BAT,有足够资本,可说到底只是一个承载内容的平台,如果自己不生产内容造血,就只能靠购买版权或投资影视综艺。
这些平台就像一个个好看的碗,里面盛放着外面买回来的成品食物,用户的口味偏好各有不同,有喜欢甜,有喜欢咸,也有喜欢酸辣的……可没有人会喜欢难吃的,也不会因为装这份食物的碗有多贵多精美,就忍着吃完自己不喜欢的东西。
单纯靠引进外来内容,成本是烧出去了,但无法从根本上提高用户粘性。
原本爱优腾的策略是,先收购更多的内容版权,尽快抢占市场,把自己平台做大,然后等到对手熬不住,率先出局了,自己再掌握定价权。
后来发现,买内容真的太烧钱了,流量明星的片酬太高了,这是亏损的最大源头。
而且对用户来说,不在乎自己在哪个平台看剧,视频平台可能等不到熬死对手的那天就先把自己送走了。
痛定思痛,他们决定从源头控制成本。
怎么控制?
自制影视内容,对标奈飞的「流媒体+内容自制」,既能省成本,又能经受市场考验,盈利情况也还不错……
爱优腾都在眼馋这样的生态位:
打造自制影视品牌,不再沉迷于单个产品间的互相模仿,建立符合平台特色的作品体系,正向吸引忠诚用户,形成良性反馈。
这条路很难走,需要长时间耕耘,可资本普遍没有耐心。
之前爱奇艺说要做「中国版奈飞」,自制剧数量有不少,真正的高口碑精品屈指可数,最新的口碑作品,还停留在2020年《隐秘的角落》。
原本作为平台主打的综艺《青春有你》,也因为倒奶事件被叫停。
叁
在内容创作方面,优酷有一个好的开端。
从名字也看得出,优酷早年对标的是YouTube。稍微上点年纪的朋友多少有点印象,十几年前的优酷,有很多二创视频观看,一些初代网红就是从优酷火起来的。在短视频概念还没出世的年代,优酷是国内自媒体视频创作者的快乐老家。
优酷收购土豆网后,更是成为视频网站老大, 坐拥头部流量。
可用户看视频得先看60秒广告,这种情况对视频创作者很不利。
观众可能愿意为了一部剧耐心看完60秒广告,却很难为一个几分钟的自制视频浪费自己宝贵的一分钟。所以用户不想在优酷看自媒体视频了,创作者也难以在这个平台获得成就和收益。
最终,B站收获了这部分内容创作者和观众,主打的就是「看视频没广告」,吸引了大量新生用户。
我认为优酷自制小短剧的巅峰,是《万万没想到》和《报告老板》,是万合天宜与优酷互相成就的体现,但自从大电影扑街后,万合天宜开始走下坡路,归于沉寂。
阿里收购优酷后,战略和其它两家相似,就是不断买版权,依赖IP和爆款,编剧的地位被无限降低,还说要搞编剧机器人。
总体来说,「爱优腾」把路越走越窄。
翻看近几年,那些爱优腾赖以血赚的项目,都是流量经济的速成品,像偶像选秀类综艺,成本低,流量高,后续还能利用IP展开一系列商业变现;
另一个是耽改剧,是近几年的新晋爆款密码,连带捧出几个流量明星,为后续孵化粉丝经济铺路。
随着政策收紧,这两张流量牌直接作废,还没吃透红利就被扼杀在摇篮里。
想做中国版奈飞,绝不仅仅是摸到「自制」门槛这么简单。
长视频的本质是以内容为王,平台要控制成本,减少亏损,就要把请流量明星的钱拿来打磨剧本,请好导演和编剧,去打造精美的服化道和影视场景。
奈飞拥有非常成熟的原创自制体系,它定位很精准,就是要做精品自制剧,而且经过近十年的内容输出,已经完成了高度口碑积累,会员订阅量就是最好体现。
从自制的开端《纸牌屋》,到后来《超感猎杀》、《怪奇物语》、《王冠》……再到去年全球爆火的《鱿鱼游戏》,奈飞的作品在全球市场都获得高度认可。
可羡,可叹,可悲。
奈飞的成功法则,建立在「不干涉主创」的基础上,背靠成熟的好莱坞影视工业体系,在多方面精细化操作加成下,使出品失败率大大降低。
我们今天可以尽情吐槽好莱坞的流水线工业道路,然而自己仍然处于手工作坊东一榔头西一榔头的散沙状态,要拿什么作品出海?
国内的视频平台,太依赖现有IP和爆款,而不愿开发新作品,所以翻拍剧层出不穷,金庸的武侠世界、四大名著宇宙等等来回翻拍,廉价的服化道和毫无逻辑的降智情节充斥首页。
原本就缺少吸引力的作品,会员费还一涨再涨,为天价片酬的流量明星买单。
这就是「爱优腾」亏损,但大众很难同情他们的原因,用户通过投票,选择了日活量更高的抖音快手和B站,这些「爱优腾」看不起的短视频平台。
肆
长视频平台的困境,固然有短视频冲击的原因,但不是根源。
去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10.11亿,其中网络视频用户有9.44亿,短视频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达到125分钟,相当于一部电影时长;而长视频的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一直在减少,只有98分钟。
这个数据相当正常,谁乐意看一堆没有营养的卖腐玩烂梗广告的集合包呢?
先不论短视频是否有营养,这种精简短小的内容,天然就适合挤占用户的碎片时间。
许多剪辑电影的视频号,会在五分钟内讲完一部电影,这个我尚能理解,毕竟不是所有电影都值得浪费两小时观看,所谓浓缩就是精华。而现在的电影剪辑号变成了这样一种状态:起承转合铺垫全部删减,只剩下枝干部分,角色名字一律是阿伟、小美、大壮、小黑、小帅,就仿佛流水线一样贴上标签,做成速成产品。
这种可复制,低门槛,模块化的速成产品,用最少的时间给了观众最密集的信息量,吸引力大幅提升。
在我看来,长视频永远有需求,也有市场,并不会被短视频取代。
问题在于,长视频内容的可看性太低。
三分钟可以讲完的东西,要花一个小时呈现,无意义对话、大规模注水才是用户没耐心看长视频的原因,即便出了倍速按钮,也十分影响体验。
我看过一个段子这么说:
英剧0.5倍速,美剧正常倍速,韩剧1.25倍速,国产剧3倍速刚好。
这就导致了,用户不重视质量,喜欢倍速观看,出品方更不需要认真对待。
既然用流量明星和蹩脚剧本能有一批拥趸粉丝买单,何必再费尽心思钻研剧本,提高演技,讲一个曲折离奇的故事呢?
更不要说这些国产剧里面,呈现出无数病态的、脱离大众的价值观:穷人原罪论、拜金物质主义、虚假精英人士、原生家庭皆祸害、城市乌托邦房租、智熄职场生活等等。
我真诚建议国内的一些互联网企业,先不要想着拳打奈飞,脚踢油管,这样会让大家很尴尬,连台阶都不知道怎么给了。
The End
更多优质原创文章,请关注【智先生】,一起和你见证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