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8号窗口
作者:桂圆君
01
一入银行深似海,从此任务不停来。
为了搞定每个月让人上头的任务,银行经常会准备一些礼品来吸引客户。但送礼品这件事,对银行人来说,比任务还上头。
不送吧,客户不来;送少了,客户对你爱答不理;送多了,成本太高受不起;送便宜了,客户觉得你小气,送贵点的,客户还不一定喜欢。
最最最难的是,经常送,反而容易养成一些客户来银行要礼品的 “好习惯”,下次来一旦没礼品,翻脸比翻书还快。
所以,该不该给客户送礼品,在银行一直是非常有争议的话题。
有的朋友说干脆别送,免得费力不讨好,赔了夫人又折兵,送了等于白送;有的朋友又说,不送客户不来,没法跟隔壁行竞争,反正不是花自己的钱,还能帮助完成任务,不送白不送。
你觉得这礼品,该不该送呢?
02
其实客户来存钱这件事,本身就是一种双向选择。
客户把钱放到银行,省时省力,有安全感,同时还能获得一点收益,那银行在管理客户的财富时,同样也要花费时间、人力等成本,礼品只不过是一种附加价值。
从本质上来说,银行服务和客户存钱,是一种等价交换,而银行跟客户的关系,其实也是一种平等关系。
但银行经常把礼品作为营销的最佳手段,有时还拿着任务重的理由去求客户帮忙,就会让客户觉得,来存钱是帮银行,是帮银行人搞定棘手的任务,拿礼品也是理所当然的。
久而久之,这种平等的关系就会被打破,一旦银行不能满足客户对于礼品的需求,很多客户很容易就翻脸不认人。
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解释就是:客户的臭脾气,都是银行给惯的。
03
那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治治客户的臭脾气解决送礼品这道难题呢?
还真有。
前两年,我曾遇到过一位理财经理,她送礼品的故事,至今都让我记忆深刻。
她给客户送礼品,从来都不是看银行有什么就送什么,而是看客户需要什么再送什么。
举两个例子:
有一次,有位客户来办业务,她知道客户家里的小孩刚参加完高考,于是她就为客户提前准备了一个小蛋糕。
客户办完业务后,她把小蛋糕送给客户,告诉客户回去之后,把蛋糕给孩子,并且鼓励孩子:“高考辛苦了,不管考得怎么样,都不要放在心上,人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高考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十字路口。”
客户当时就挺感动,自己都没有想到孩子刚刚经历了一场特别艰难的战斗,只想着孩子的成绩,却没有想过给孩子一些鼓励和安慰。
还有一次,有客户在她这里为孩子买了一份保险,她送给客户的是礼品是一封信,这封信是用客户的口吻,告诉孩子:“妈妈现在买这份保险,是为了将来不会成为你的负担。”
具体内容直接上图
客户当时看得眼泪都掉下来了。
真正好的礼品,从来都不是因为贵重,而是藏着满满的爱意。
04
我其实特别好奇,银行客户这么多,她是怎么记住那么多客户,知道每个客户可能需要什么的?
后来,我从她的手机上看到了答案。
这位理财经理在微信里,把遇见的每一位客户,都做了详细的备注,除了客户的基本信息,还有这位客户家有几个孩子,今年多大了,在接受什么阶段的教育,甚至每一次跟这位客户聊天的主要内容都做了记录。
所以,每一位来找她的客户,即使很久不见,她都能通过备注回忆起跟这位客户的连接,因此找到一些共同的话题,拉近客户之间的距离。
我突然觉得,这位理财经理哪里是在给客户送礼品,她送出去的是一颗真诚的心。在她微信备注里记录的,不仅仅是客户的信息,而是这些年来她陪客户一起成长的点点滴滴。
去年她生二宝的时候,很多客户比她妈还亲,又是煲鸡汤,又是织毛衣的送到网点来,让她感动不已。
原来用真心送出去的礼品,收回来的未必是能完成任务的存款,而是远比任务更重要的幸福感。
05
在银行这个喧嚣扰攘的世界里,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很虚伪,做的事也很违心。
听得最多的是要对客户用心,可每一次用心背后,却是想着怎么快速搞定客户,完成眼下的任务。功利性很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淡,反而会迷失方向,自己也会因此变得更焦虑。
有时候换个角度去想问题,换种方式去待人处事,先用心待人,先认真做事,做好我们能做的,得到的回报会比完成任务获得的那点奖励多得多。
回顾这些年各大行血拼的“送礼营销”,老实说,银行准备的那些礼品,那位客户家里是真的缺这点东西的?
所以,对客户来说,其实送什么礼品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的真诚和专业所带来的价值。
因为在客户心底,只有你,才是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