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中午,密友火锅店迎来了当日的第一拨客人。
打包好的外卖订单。
密友火锅产品品类丰富
和町寿司
东方豪客
“从黎明到白昼,未来就在前方,跟着那一道光,一起实现梦想。”在很多餐饮人发的朋友圈里,这首歌成了视频的背景音乐,传递着他们对餐饮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
对餐饮人来讲,“用美食传递爱和幸福”就是他们心中的那道光——
“没有一个冬天不能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三年来,这是无数餐饮人坚持下来的信念。凭着这个信念,他们不怨天尤人,不等不靠,积极突围,努力自救,“活下去”“再坚持下”成为这三年来在餐饮人口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
12月6日,随着疫情防控的优化调整,济南餐饮堂食有序开放,餐饮人有了更多憧憬、更多能量。
他们,看见了餐饮的春天。
“当你觉得快熬不下去的时候,再坚持坚持”
12月10日上午,开放堂食的第一个周末,济南嘉和世纪餐饮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雷组织员工在线上召开了一场“餐前会”,了解公司旗下7个品牌当日上午和下午上座率预估和备餐的情况,以及供应商是否可以保证供应,并嘱咐相关负责人若出现意外,要及时做好协调更换补充,以确保正常开餐。
除了堂食,大家还就外卖的产品准备、员工的防疫安全情况,以及小时工、日结工排班是否合理和充足作了汇报和交流。
济南人对嘉和世纪也许比较陌生,但对于其旗下的东方豪客、汤姆家的牛排、阿香婆、和町寿司、密友火锅、汲萃咖啡等7个餐饮品牌可能耳熟能详。目前,嘉和世纪在济南有60多家门店,在全国有200家店。
12月6日,张雷接到了恢复堂食的通知。他立即通知员工做好准备,要求所有符合开放堂食条件的门店都要复工。同时,他还在同行群内呼吁大家开放堂食。
第二天开始,营业额开始逐步增加,到12月10日,有的门店已恢复到30%左右。“行业内不少人表示,预估春节后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春节前仍是餐饮业的阵痛期。”
嘉和世纪的很多品牌店都在商业综合体里,目前,商业综合体的人流量还是很少。“餐饮是商场很重要的聚客产业,商场里的餐饮如果都不开,那商场就更没有人气。商场没有人气,势必会延长恢复期。这也是我在微信群里鼓励大家开业的主要原因。”
“今年是最难的一年,可谓是举步维艰。不管有多难,但现在看到光明了。马上就是春节,这是令所有餐饮人期待的一个节日,希望通过春节能冲散大家对疫情的恐惧,也希望餐饮能更快地恢复。”“这三年没闲着,一直在做文章”
“越是没有退路的时候,越要勇往直前,熬过去,就好了。”
2020年初的第一次暂停堂食,让不少餐饮人静下来思考面对突发事件该如何强壮自身。
因为,那一次的“暂停键”让身处市场最敏感区的餐饮人最先感知。于是,他们快速决断、快速调整,从经营到产品再到销售模式进行全面改革。
“我们开始调整产品结构,走‘特色+刚需’双轨制。”张雷说,在做好牛排核心特色的基础上,丰富意大利面的品类,增加刚需供给,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与此同时,张雷也对其他餐饮品牌做了调整,和町寿司由按份核价改为69元/位的自助模式,从阿香婆品牌延伸出59元/位(休闲时段为49元/位)的密友自助火锅……
疫情让餐饮企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同时,也助推了团队建设成长。
这三年,东方豪客固定员工仅有4—6人,但工作依然井然有序。
“原来一家餐厅的固定员工是12-20人,现在减少了一半还要多。我们完全实现了排班制和综合用工制,和国际餐饮的用工制进行接轨。”张雷介绍说,综合用工制是固定员工、小时工和日结工的综合用工,根据营业的预估来安排工时,极大地降低了用工成本,增大了企业的生存空间。“自己培养出来的员工真不舍得放弃,但为了活下去,就不得不作出选择。小时工和日结工也是我们的员工,等一切恢复正常,我们敞开怀抱迎接他们回家。”
与此同时,张雷还不断进行切铺,减少单店餐厅营业面积,降低经营成本。3年来,张雷关闭了十几家门店。“再过三个月,一切都会好起来。”
“餐饮如果不变化,很难度过恢复期。房租、人力和食材是餐饮的三座大山。所以,这三年一直没闲着,一直努力在三座大山上做文章,开源节流。只有想办法活下去,才能有希望,才能有未来。”“不远处,就是春暖花开”
“在我们漫长的人生中,这三年就是弹指一挥间。”
12月9日,嘉和世纪召开了一场中层以上干部的头脑风暴会议,议题是“先丰富产品供给等客流回升,还是先等客流回升再丰富产品供给。”
这个关于“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难题让这场会议持续了很久。经过激烈的讨论和利弊的综合分析,最后决定还是要先丰富产品线,保障消费者权益。
“为什么说这个议题很难呢,原因是现在客流还在恢复中,如果产品的丰富度和原来一样,肯定会造成一定的浪费。
但如果减少产品品类供给,那消费者的体验感就会降低,餐厅的信誉就会受到影响。最后之所以决定先坚持产品丰富度,保证超值性价比,也是基于品牌的长久发展。”“餐饮就是我们餐饮人的生命,是要长长久久做下去的事业,我有时也鼓励大家,在我们漫长的人生中,这三年就是弹指一挥间。要看到美好的未来,要放长远来看。”
从大店到小店,从小资情调的餐饮定位到“特色+刚需”的双引擎推动,张雷和他的公司异常坚定地走过了三年。
“现在,看到了胜利的曙光。”12月10日,张雷和往常一样,开会,看店,给员工打气,给自己鼓劲,等待那份繁华的烟火气重新燃起。
(本报记者王瑞红)